古有蘇武牧羊,今有白衣執(zhí)甲。在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歷程中,家與國始終是縈繞在人們心頭最深的眷戀。每當家國需要,總有人前赴后繼挺身而出。
恰逢中國國家博物館創(chuàng)建110周年,其近日推出“人格的力量——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”展覽,從家國情懷的角度,展陳了館藏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家人、對國家飽含熱愛之情的遺書、手稿、家信等珍貴文獻以及各類實物170余件。見字如面,于紅色記憶深處,赤誠與真摯豈止動人,最是滾燙。
家風,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。蘇軾在《三槐堂銘》里曾寫道:“忠厚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!19世紀末20世紀初,在云南省祥云縣下川壩王家莊就有這樣一戶耕讀世家,兄弟三人在國家危亡之際,先后投身革命,英年犧牲,青史垂名。王德三,是兄弟三人中的老二。在大哥王復生的影響下,他于1921年也考入北京大學,并加入馬克思學說研究會。兄弟二人不僅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,而且在之后的革命歲月中并肩作戰(zhàn),直至雙雙犧牲。1930年11月,因叛徒出賣,時任云南省委書記的王德三被捕。入獄后的第三天,他給父親寫了一封長信,如今靜靜地躺在國博展柜。
在信中,面對父親,王德三談理想,談人生,談書香寒士人家中近乎完人的祖父,談所有掛念在心頭的家人,有孩子般的溫柔與脆弱,更充滿著一位革命者的堅毅。展信而讀,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如在眼前!案赣H:……你的兒子是人世上最剛強、有志氣的人,他只知道人類,只知道社會,完全沒有一點自私自利的習氣……但是,父親,人們只知道兒是銅鐵一般的硬漢,他們那(哪)里曉得兒是一個最富感情、最柔腸的小孩子……兒已處此境地,如果要偷生茍活,那就要做出些無廉恥的事情,那時你兒子又有什么臉在人世上……兒現(xiàn)時只有拿定主張,把身子獻給人類了!”
一個多月后,王德三在昆明就義。在此六年前,其弟王馨廷在學生運動中負傷,后舊傷復發(fā)去世。而在王德三就義六年后,大哥王復生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被日軍殺害。展覽中,與王德三寫給父親的長信在同一展柜中的是大哥王復生作的《初學集》詩稿,觀者可以看到他所作的《哭三弟》。王復生悲痛地寫道:“三弟,你太忍心了,你竟離開你親愛的哥哥!你是我最有希望的弟弟!”時光荏苒,王氏“一門三杰”的故事打動著閱讀他們的人。
先后考入北京大學的王復生、王德三兄弟倆,均曾受教于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。此次展覽也帶來了大釗先生的手跡。他在《獄中自述》中慷慨直言,“釗自束發(fā)受書,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(yè),實踐其所信,勵行其所知,為功為罪,所不暇計”,表達自己挽救中華民族于危亡的深厚情感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,“釗在該校肄業(yè)六年,均系自費。我家貧,只有薄田數(shù)十畝,學費所需,皆賴內人辛苦經營,典當挪借,始得勉強卒業(yè)”。閱之令人肅然起敬。
世上有一種傷痛,叫白發(fā)人送黑發(fā)人。在羅霄山脈深處,井岡西麓,湖南酃縣(今炎陵)的歷史上,也有一位早期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年輕人,他叫周介甫。在獄中,他寫下一封不足40字致母親的絕筆書后,第二天被殺害,時年25歲。絕筆書這樣寫道:“母親大人:我這次是犧牲了,這也是我個人的最后目的達到了,你老人家不要掛念呵!男 介甫”一揮而就的絕筆書,有面對嚴峻現(xiàn)實的無奈,但不后悔,思及母親,能做的只有最后的寬慰。想來,其母閱之,必肝腸寸斷,淚水漣漣。
1903年10月,周介甫出生在“八分半山一分田”的酃縣中村。彼時那里民不聊生,但周介甫家境尚算富余,有機會讀書識字。1926年,23歲的周介甫學成歸鄉(xiāng),他一邊教書,一邊辦起了農民夜校。在他的引領下,青年農民們來到夜校學習文化、練習武術,接觸先進思想,并成立了酃縣最早的農民協(xié)會。之后,周介甫當選為該協(xié)會委員長,并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在之后的插牌分田運動中,周介甫率先燒毀了自家的土地山林契約,將土地、糧食、農具等分給農戶,為土地革命開了個好頭。展覽中,除周介甫這封致母親的絕筆書外,還有一通“為主義而犧牲,雖九死猶不悔”的題字展出。將二者接續(xù)讀來,如同周介甫面對母親的再次陳情,也仿佛是他對后來人表明心跡:此行慷慨赴義,無怨無悔。
往日的酃縣,今天的炎陵,這片土地不僅成為了湖南首批摘掉國家級貧困縣帽子的地方,也是黃桃種植面積近10萬畝的地方。眼下正值黃桃成熟的季節(jié),面對先輩周介甫,或可道一句:這大好山河,如你所愿。
世界上絕大多數(shù)的愛都是一場雙向奔赴,無論是家與國,還是父母與兒女。如果說王德三于獄中寫給父親的信、周介甫致母親的絕筆書是兒女面對父母的剖白,那么父母的心聲會是怎樣?展覽中一封1985年10月6日胡國橋的母親寫給兒子的信,給出了答案。
胡國橋,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,畢業(yè)后投筆從戎,主動申請到前線參加云南老山防御作戰(zhàn),并榮立一等戰(zhàn)功。兒行千里母擔憂,在這封母親寫給胡國橋的信中,她這樣對兒子說:“代(帶)著全家人的希望與囑托入了軍校,上了前線,接受那血與火的拷(考)驗——靈敏度最高的試金石。在這一點上,全家人是放心的。我可以大膽地說,我的兒子在任何地方都會發(fā)出光和熱的,都會做一名祖國和我們驕傲的兒子!”
“一玉口中國,一瓦頂成家,都說國很大,其實一個家。一心裝滿國,一手撐起家。家是最小國,國是千萬家!睅拙淅世噬峡诘母柙~,道盡中國人的家國眷念。
福寧君
(來源:北京日報)
(編輯:王思博)
|